
郑永年:大湾区要做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推手
“广东要扛起‘挑大梁’的责任,不仅要对得起‘改革先锋’的称号,更要在中美科技竞争、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当主力!”11月18日,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上,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围绕“‘十五五’与大湾区发展”展开深度解读,指出广东在新征程中肩负关键使命,大湾区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推手。
大湾区:中美竞争的战略支点
谈及广东定位,郑永年分析,从人口规模看,广东常住人口1.26亿,加上港澳地区超1.4亿,“国家发展若忽略广东,便缺少了关键拼图”;从经济总量看,大湾区GDP已逼近东京湾区,“但要实现2035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与科创中心的目标,仍需突破”。
他特别提到国际竞争格局:“当前中美科技博弈集中在互联网、人工智能领域,美国依托加州、波士顿两大区域,中国则形成粤港澳、长三角、京津冀三大板块。其中,粤港澳大湾区最有条件打造‘地域嵌入型经济平台’——此前美国硅谷2/3的独角兽企业有中国背景,却因监管滞后、转化不足流失,这一教训值得深思。”
“十五五”广东需突破五大任务
针对“广东要做什么”,郑永年提出清晰路径:
其一,构建大科创体系。他表示,香港8所大学中有5所进入全球前100,广东拥有南方科技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等高校,两地基础科研能力若能有效统筹,完全具备与加州系统竞争的实力,需通过新质生产力突破“从0到1”的基础科研瓶颈。
其二,加速应用技术转化。他指出,珠三角长期是全球制造业成本洼地,但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领域仍有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打通转化链条的潜力巨大。
其三,强化城市群协同。他认为,美国依靠多个世界级城市群吸引全球人才,广东需以广深港为中心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枢纽。
其四,构建共同市场。他强调,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从区域破题,大湾区城市若能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,可更好辐射全国。
其五,推动企业出海。他提醒,企业“出海不能盲目”,应依托大湾区打造“海外中国人经济圈”,降低风险。
改革破题:松绑、开放、聚焦
如何实现目标?郑永年给出五条改革建议:
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首要任务。他提到,大湾区地级市数量偏多,通过减少行政层级释放城市群活力。
其次,科研资源需向年轻人倾斜,重新定义“人才”——工业人才比学术头衔更重要,美国工业人才的支撑作用对实体经济崛起至关重要。
监管要“松紧适度”。他指出,因审批周期长、风投不足,部分生物医药、AI成果被华尔街低价收购,“需守住安全底线,但技术落地要松绑”。
制度型开放要“以点带面”。他建议横琴、前海等四地先与港澳规则对接,再扩散至全湾区,“香港国际化规则体系成熟,用好‘港澳+’模式可自然形成共同市场”。
最后,鼓励制度开放和单边开放。他提醒企业出海别扎堆高风险地区,“前海、南沙可联合港澳建‘出海第一站’,为企业提供支撑”。
郑永年总结道,大湾区去年经济总量已接近东京湾区,科技领域仍有提升空间,“若大湾区城市深度融合,到2035年定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与科创中心,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,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”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任燚 傅鹏 邵一弘
摄影/摄像:程宇牧 曾亮超 罗仲贤 陈民龙
剪辑:张晓晨 钟冠婷
通讯员 罗瑞娴 刘冰汧场内股票配资
鼎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